P1010073 (1280x961).jpg

萬華的新富町文化市場是MOMO無意間在網路上發現的

很像也是最近很夯的古蹟翻新地點

就在龍山寺附近,出了龍山寺捷運站之後,先到剝皮寮逛逛

剝皮寮這邊2排老屋都保持的不錯,遊客也是絡繹不絕的一直來呢

很有喜感的壁畫,鹹蛋超人也在牆壁上,他正拉著二胡呢

P1010078 (1280x961).jpg

 

挺喜歡這種老窗戶

現代住宅都是氣密窗,雖然很實用但是很醜

P1010081 (1280x961).jpg

 

接下來就要去今天的目的地,新富町市場

會先從一個傳統的菜市場穿進去

因為新富町市場原本就是一個菜市場,所以從一個菜市場穿越到另外一個菜市場也是很正常的

P1010133 (1280x961).jpg

 

這條菜市場的小路,讓我想起京都的錦市場

只是錦市場比較乾淨整齊一點

這邊就比較具有台灣味的那種菜市場

P1010132 (1280x961).jpg

 

小路的盡頭是個小花店

P1010123 (1280x961).jpg

 

然後就會看到這個木牌,表示到達囉

其實走一下下而已,沒有很遠

P1010122 (1280x961).jpg

 

傳統菜市場走到底的入口就是這邊

這邊進去是個咖啡廳

新富町市場成立於日據時代的1935年,經過多年的使用之後已經有點破舊還有髒亂,所以經過整修之後,2017年3月開張,重新以「新富町文化市場」的角色復活。現在已經沒有菜市場的功能,轉變為飲食、展覽以及文化推廣的功能

地址:

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
地址:萬華區三水街70號
電話:02 2308 1092
營業時間: 10:00~18:00(週一休館)

詳細的介紹與說明,就請參考官網喔~~

官網:http://www.jutfoundation.org.tw/

P1010121 (1280x961).jpg

 

先不從咖啡廳走進去,先在外面逛逛

這棟日本平房是新富市場的管理中心

在市中心可以維持這麼完整的日本木造房子我有點訝異

畢竟周邊都已經是水泥建築了

P1010090 (1280x961).jpg

 

 

P1010093 (1280x961).jpg

 

走向另外一個門

新富町市場呈直條橢圓狀

以前日據時代,日本人留下不少建築,這也是其中之一

這邊並不是在歌頌日本人很厲害或怎樣

但是我覺得那個時代遺留下的建築不少都很漂亮也很有創意

台灣人後來自己蓋的公共建築,以台鐵車站為例,能夠拿出來講的就真的少之又少阿

公家機關的美學教育真的需要再加強

P1010096 (1280x961).jpg

 

感覺MOMO越來越遠,其實還好,沒有很大啦

P1010098 (1280x961).jpg

 

進去之後就是一個小小的展覽中心,擺放著以前的菜市場攤位

但我覺得有點空虛

P1010099 (1280x961).jpg

 

手搖挫冰

P1010102 (1280x961).jpg

 

牆上的解說

介紹著這建築的歷史

P1010103 (1280x961).jpg

 

結構模型從這邊就大略可以看出以前的樣貌

官網裡面還有以前是菜市場時候的照片

P1010104 (1280x961).jpg

 

這是模型

我很喜歡看這種模型

P1010106 (1280x961).jpg

 

以前裡面大約就是這樣子吧

很多小攤位

P1010107 (1280x961).jpg

 

走到底就是咖啡廳(出去就是傳統菜市場,有就是一開始進來的那個菜市場)

裡面整著色調就是水泥灰色還有這邊的木頭顏色

我覺得這樣很好,很清爽

顏色太多會壞了古蹟的美

很多人活化古蹟都搞的五顏六色加上一些很醜的裝飾擺飾,如果要這樣還不如維持最簡單的樣子,這樣最美

P1010108 (1280x961).jpg

 

裡面的空間

菜市場中間有個U型的對外透天空間

我想應該是以前為了採光還有通風用的功能吧

P1010112 (1280x961).jpg

 

 

P1010113 (1280x961).jpg

 

喝飲料吃蛋糕,補充一下體力

P1010115 (1280x961).jpg

 

剛剛提到的菜市場中空的地方

一個長條橢圓形

很特別,所以這裡是照相熱點阿

照相都要排隊一下

剛剛在咖廳看到的窗戶就是這裡的窗子

可惜相機廣度不夠廣,無法把這個景抓進來

P1010126 (1280x961).jpg

 

遊客到此一遊

P1010129 (1280x961).jpg

 

新富町市場整理的很棒,到龍山寺拜拜之後,去剝皮寮走走,順道過來

半日的散步行很適合這樣的安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tin P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